出品 | 搜狐健康
作者 | 吴施楠
编辑 | 袁月
记忆障碍、科普失语 、手册人格和行为改变等是发布阿尔茨海默病(AD)患者最为突出的症状体现。由于患病后会逐渐失去记忆,大症人们常把该病称为脑海里的状大值得重点“橡皮擦” 。有数据显示,误区我国已成为全球阿尔茨海默病患病人数最多的关注国家,患者人数近1000万人 。茨海
今年9月21日是默病第30个世界阿尔茨海默病日,由中国脑健康行动专家委员会主编的科普《阿尔茨海默病科普手册》(以下简称,《手册》)于当天正式发布 。手册《手册》聚焦阿尔茨海默病的发布十大症状和疾病精准防治中的“五早”策略(早预防、早发现 、大症早诊断 、早治疗、早获益) ,以漫画形式 、通过浅显易懂的文字向大众科普疾病知识。
提高警惕,十大症状别忽视
现阶段 ,大众对于阿尔茨海默病早期预防和干预的认知普遍不足 ,容易错过治疗的“黄金窗口期” 。今年世界阿尔茨海默病日的主题设为“立防立治 无问早晚”(Never too early, never too late),目的之一就是让公众进一步了解认知障碍危险因素的筛查与干预措施,大力推进筛防并立,诊治同行。
日常生活中,怎样才能更早发现阿尔茨海默病的蛛丝马迹 ?《手册》中提到了十大值得警惕的症状体现,分别是:
1. 记性越来越不好;
2. 无法完成以前很擅长的事;
3. 判断力下降,分不清主次或做事无头绪;
4. 与人交流出现障碍 ,跟不上他人的交谈思路;
5. 把东西放在不该放的地方;
6. 性情大变像换了个人;
7. 说话无法表达想说的意思,忘词或说出来的话让人难以理解;
8. 对于现在的时间和所处的地方感到迷茫;
9. 出门常迷路;
10. 对以前的喜好不再有兴趣。
详解疾病误区 ,强调早期筛查
值得关注的是,《手册》中特别总结了三个常可见的疾病误区 ,通过反向思维,加深公众对阿尔茨海默病的了解和认知 。
误区1 :阿尔茨海默病并不是致命的疾病 。
事实是 :阿尔茨海默病没有幸存者。它破坏脑细胞,改变记忆,使人举止异常,机体丧失功效。这种疾病缓慢而痛苦地带走一个人的认知、思考和他人沟通的能力,甚至无法正常吃饭、说话、行走,失去方向。
误区2:人老了,记性不好是正常的,没有关系。
事实是 :有的老年人记忆力下降是正常的,但有的就需要警惕阿尔茨海默病了 。需要及时去医院看病 ,早发现 ,早治疗才能早获益 。
误区3 :得了阿尔茨海默病也没有方法 ,反正是治不好的 ,不要那么麻烦了 。
事实是 :阿尔茨海默病是一个渐进的老化过程 ,有研究表明在出现临床症状的15—20年前,大脑已经在慢慢改变 ,脑子里可能就已经产生一种坏蛋白 , 这些坏蛋白会慢慢破坏脑神经 , 逐渐影响大脑功效,患者在经过治疗后会延缓疾病的进展,并减轻照料者负担 。
此外,《手册》中还提到了阿尔茨海默病早期筛查的多种方法 ,如AD8早筛问卷 ,Aβ、Tau 蛋白等血液标示物筛查等 。
(发布会现场)
国家神经疾病医学中心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郁金泰教授表示 ,早期阿尔茨海默病可通过调控危险因素及病理靶向治疗等模式进行精准防控,其中,早期筛查和发现阿尔茨海默病病理蛋白Aβ和tau等生物标记物是早期治疗的关键。
据郁金泰介绍 ,AV-1氟[18F]贝他苯注射液本月已获得NMPA批准上市,填补了我国在阿尔茨海默病领域Aβ-PET诊断显像剂的市场空白。今年7月,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了仑卡奈单抗用于治疗早期阿尔茨海默病 ,为阿尔茨海默病的全程综合防控提供了有力的武器 。目前 ,该药已经在中国完成临床实验,有望于2024年获批上市。
(作者:产品中心)